查看原文
其他

公达家书||第36封:难忘两年驻村扶贫路

      现代大学教育之发展,瞬息万变。而社会国家及宇宙太空事物,无时不在变动之中。故培育人才,如何以适应社会之需要,如何以改进社会之事业,以达到社会福利之最高标准,大学教育之责任重大也——陈炳权(广州大学创校校长)


《公达家书》第36封

难忘两年驻村扶贫路

【编者按】为了纪念创校校长陈炳权(字公达)先生,为了接续经久不息的教育薪火,全国党建培育创建样板支部——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本科生党支部携手《公达家书》面向海内外院友和全体师生征集生命历程中的成长故事,诚邀院友和师生记录求学经历、工作经历以及其他成长经历中的点滴故事,把个体成长所积淀的过往化成文字,以一封封家书的方式呈现出来,希冀与师生分享,与时空碰撞,与时代同行,与岁月成长。



亲爱的师弟师妹们:

阅读《公达家书》,娓娓道来,字里行间满是热爱、感恩和怀念。确实,人生每一个站台都值得留恋和记忆。在此,我想把这两年我的驻村经历和成长感悟分享给大家。

34岁的选择

2019年春节,我和家人去了上海旅游度假,年后上班没多久接到委派,因前任队长3年任期已到,征询我意见,希望我轮换接替他,去团市委对口帮扶省定贫困村梅州市梅县区白渡镇悦来村驻村扶贫。此时的我34岁,在团市委直属单位市青年文化宫社工服务部担任正科级部长,一直从事所学社会工作专业相关的工作。

我想得很多:家中父母年迈在老家,孩子尚幼还在读幼儿园,如果我长期在外,爱人又要工作又要带小孩怎么办?自己长期负责青少年社会事务,扶贫要干什么?怎么干?干不好怎么办?等等等等......实在是千头万绪,心乱如麻。但当我和家人商量这件事时,真没想到我父母竟然都说你从农村出来,回农村锻炼是一件好事;而跟我从广大相识,同在一个学院,同学一个专业的我的爱人,她也全力支持我奔赴400公里外的梅州悦来村,尽管我也知道她内心有多么的不舍。其实我也深知顺利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脱贫摘帽是广大贫困群众的切身大事,有了他们的全力支持,更坚定了我的信念,我给组织的回复就只有两个字“好的”。就这样,我做了人生中一个很重要的抉择,决定驻村扶贫,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长。

35岁的跨越

在春节后的1个月,也就是2019年3月,在单位领导的支持下,各项后勤保障工作已为我安排妥当,我也用1周时间与部门同事做好了事务交接,带了几件衣服、洗漱用品等简单行囊就跟随前任队长踏上了梅州悦来村的驻村扶贫之路。

尽管自己的工作经历已达10年,尽管已做好了万全的自我暗示、心理建设和难度预设,但当我第一次坐到悦来村党群服务中心办公室,看到的是墙壁上挂着的那一块块工作图、一份份职责图;文件柜里那一堆堆的档案材料,一叠叠的政策文件;还有镇村干部那一双双殷切期盼的眼睛,我顿时感到压力倍增。尤其是翻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政策文件:精准识别标准、两不愁三保障一相当、八有保障标准、收入核算方法、公示公告流程、资金使用流程、项目验收流程、问题反馈流程、扶贫系统管理、档案规范要求......太多的专业知识要重新学习,太多的贫困户信息要掌握,太多的现有项目要了解。

晚上在宿舍一直睡不着,满脑子想的都是这么复杂的扶贫工作应该从哪里下手。睡的双层铁架床给了我灵感,我想起了我的大学生活,想起了我在学院学生会时的那种感觉,慢慢在脑海中构建自己要承担整项扶贫工作的思维导图:一是明确自己在村两委中的角色定位,区镇村扶贫工作中需要连接的相关部门和人员,做好分工合作准备;二是要先做政策熟悉、内容方向及现有工作把控,做好全局布置;三是拜访区镇村相关负责人员,了解梅县区、白渡镇、悦来村的扶贫工作推进及现状情况;四是抓紧研读贫困户信息户册,协调安排入户访谈,掌握最真实的一手资料。同时我也懂得自我安慰,老家清远的我,刚和当地镇村干部接触时,对于真正的梅州客家话竟能听懂四五成,这无形中增强了我对驻村扶贫的信心。或许自身是学社会工作专业的特点,适应新环境和承担新职责习惯了用社工思维去解决,例如从优势视角为自己找心理支撑点,用个案工作方法的套式解决实际面临的诸多状况等等。这时候的我,确实庆幸在学院的专业学习和参与学生会的经历对我在职场世界的帮助。大约用了1个月时间,我逐渐适应了农村的风土人情、农民的思维方式、农业的因地制宜,城市里惯性思维是法理情,而在广阔的农村,如果真的想解决实际问题,我们的思维方式可能需要倒转。

驻村扶贫两年,我在以下两个方面还是下了不少功夫。一是扶志帮扶。坚定群众脱贫自信,形成强大攻坚合力,“扶贫先扶志”工作必须做在前,这是我开展扶贫工作的基础。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的脱贫积极性和致富自信心,消除群众“等、靠、要”的错误思想,强化群众脱贫内生动力,鼓励他们主动干、大胆试,自强不息,勤劳致富奔小康,确保实现脱贫目标。如有一户单亲父亲带着儿子的贫困户,四肢不勤,通过“危房改造”帮他建了新房,但他的懒散心态依然较难改变,在多次劝告失败后,就从他关心儿子成长的心理入手:“找点事做,做孩子的榜样”。在持之以恒的努力下,他也萌生了养点鸡的想法,于是我说服村两委干部给他发放一批鸡苗尝试养殖。这个“小信任”激发了他的“大动力”,现在鸡养了一批又一批还扩大了规模,成为村里勤劳肯干的典型。二是筑牢产业。老实说,我刚接手扶贫工作时,悦来村产业发展相对薄弱,自我造血和以工扶贫的能力不足,要想让悦来村,贫困户能够获得稳定收入,持续增收,必须提升产业的规模化和专业化。有鉴于此,我积极推动镇村开发一块140多亩的复垦改造田,从规划、除草、填土、增养以及路基修复铺设等,力争一次性达到种植标准;完成土地优化后,四处寻找有意愿从事农业的公司和老板,商谈合作方式和利润分成,立足点必须在于增加村集体收入和提供务工岗位,尤其是提供不少于5个工作岗位聘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意愿的贫困人口就业。同时,也引导镇政府投入50万中央资金扩大蔬菜种植基地的生产规模达到100亩;在一二期光伏发电站的基础上,再建三期光伏发电站,形成约185kw的光伏产业群。产业规模初步形成,这种模式有助于建立长效增收机制,实现稳定脱贫。

感叹35岁的自己,协助悦来村实现了两个目标,也算是尽了我的努力:一是贫困村退出,悦来村成为梅州市第一批成功出列的省定贫困村。二是相对贫困人口退出,以“八有”为考核退出标准,全体贫困户都有稳定收入或100%纳入兜底保障,有安全饮用水,义务教育有保障,基本医疗有保障,住房安全有保障,有电用,有电视信号覆盖、有宽带网络覆盖等。这两年来,也协助悦来村取得多项荣誉成果,连续获得白渡镇农村绩效考核、综治维稳考核以及党建工作考核第一名;梅县区、梅州市文明村称号;顺利通过多次梅县区、梅州市、广州市及广东省扶贫绩效考核。

36岁的回望

其实正如我写给团市委的两年驻村扶贫工作总结里说的一样,我始终牢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站在脱贫攻坚第一线,与村两委干部、村民和贫困户直接联系、直接沟通,不让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存在任何死角。回想起2019年3月初到悦来村报到时的千头万绪,到后来与镇村的密切合作,又感到光阴似箭。两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算短,我印象很深刻的是2019年和2020年的生日,我都是在驻村扶贫的工作岗位上度过,不是遗憾不能与家人团聚,而是自感责任重大,两次都是刚好在扶贫绩效考核前夕,不敢脱岗不愿离岗,更是职责所在。

脱贫攻坚结束了,我也跨入了36岁。如今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我再次回望驻村的日子,这段决战决胜的扶贫工作经历确实责任重大、意义非凡。而沉得住气,放得下心,吃住在村,和当地镇村干部、村民和贫困户一起共同奋斗,也算是一种人生的修炼,对于体验到的各种酸甜苦辣也值得了。脱贫攻坚已收官,乡村振兴在路上,在这里,致敬后来者,下一个五年,我们一起加油!


致信人:林国康

2021年3月20日



【致信人】林国康,广东清远人,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专业2004级本科生,广州市青年文化宫社工服务部部长,广州市团委派驻梅州市梅县区白渡镇悦来村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


院友寻踪||林国康:村民“知心人”,扶贫“指路人”

榜样领航||林国康:在社会发展坐标轴看个人发展



联络|张淑欣(1223990451@qq.com)


公达家书||第1封: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公达家书||第2封:选择了远方,就风雨兼程
公达家书||第3封:带着爱与支持,成就更好自己
公达家书||第4封:前路漫漫,相继而行
公达家书||第5封:云中锦书,衔于桂花
公达家书||第6封:寻找大学生活的社会现场公达家书||第7封:心怀感恩,砥砺前行
公达家书||第8封:不说再见,只因远行是归程
公达家书||第9封:你是我人生最美的遇见
公达家书||第10封:来时携初心,别时亦如初
公达家书||第11封:让阅读和城市的温暖传递
公达家书||第12封:永生难忘的美好时光
公达家书||第13封:在光与爱中努力奔跑
公达家书||第14封:无高考,不青春

公达家书||第15封:研究需自训练始

公达家书||第16封:期待遇见最好的自己

公达家书||第17封:触摸质性研究的温度

公达家书||第18封:自然之回望

公达家书||第19封:最近的距离,彼此的牵挂

公达家书||第20封:重建我们生活的新秩序

公达家书||第21封:在怀念和寻找中行走

公达家书||第22封:寄思故乡,感念师恩

公达家书||第23封:爱我所爱,初心如磐

公达家书||第24封:立足时代,书写青春

公达家书||第25封:敢梦敢当,行则将至

公达家书||第26封:博学笃行,行远自迩

公达家书||第27封:诠释青春,铸就辉煌

公达家书||第28封:跃入人海,做奔腾的浪花

公达家书||第29封:青春有梦,创业相随

公达家书||第30封:来自内蒙古大草原的问候

公达家书||第31封:团结一致,共展未来

公达家书||第32封: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

公达家书||第33封:有事做,有所期待

公达家书||第34封:研途路漫漫,有你们作伴

公达家书||第35封:时遇数载,恩情愈浓

谷琶公告||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21博士后招聘谷琶公告||广州大学2021年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招聘
谷琶公告||广州大学2021年高水平运动队招生简章
谷琶资讯||广州市教育局致全市学生家长的一封信
谷琶公告||《公达家书》面向海内外院友征稿启事谷琶公告||《农业6.0》面向海峡两岸征稿函
谷琶辑刊||《南方治理评论》征稿启事谷琶辑刊||《社会创新研究》征稿启事

【联络】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文逸楼。邮编:510006。电话:(020)39366783(行政)、39366775(教学)、39366776(学术)、39366703(学生)。邮箱:gzggxy@sina.com。微信:gzdxggxy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